2017年4月5日14:00-17:00,商学院第三十期积极分子培训班第四讲在明德商学楼0202教室顺利举行。本次培训会中国人民大学团委书记李鹏主讲,开展“我们的大学”专题讲座。
讲座共分为前后两部分。第一部分,李鹏老师娓娓道来,对入党积极分子们进行了价值教育。讲座伊始,李鹏老师提到了最近流传于网上诸多描述毕业于清、北、人毕业买不起北京房子的文章,认为这可能是“读书无用论”的一种宣扬。李老师用幽默诙谐的论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入党积极分子们的价值观——大学生读书并不是为了买房子,也不是一份为了能买到好房子的工作。在人民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上,会让每一位新生到明德广场报道。古人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其中第一个“明”为动词,意为彰显;第二个“明”为形容词,意思是光明的。 “明明德”就是说我们要通过学习,彰显自己与生俱来的光明的德行,使之不为外界的恶所蒙蔽。李鹏老师旁征博引,在讲座期间还谈及王阳明格物致知的故事,提醒入党积极分子们做到“知行合一”。随后李鹏老师总结道,“修身齐家”一词中,修身是承前继后的关节点,也是做人的最终落脚点,而青年时期是修身的关键期。齐家可以延伸为人和集体、和社会的关系,对此费孝通先生曾经在《乡土中国》中有详细的描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班级、宿舍组织和社团,人际相处可能并没有那么容易。处理人际关系需要多多站在对方的角度,这样我们在处理问题的方法上也能变得更加成熟。在座的入党积极分子会有很多人未来成为党员,更应做到多为他人考虑、舍己为人,尤其是遇到困难和危险时。李鹏老师还提到,当年评选吴玉章奖学金的时候,有两名同学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名法学院的学生一直在做法律援助,农民伯伯视他为最信任的人;另一位社会与人口学院老年学的博士生,从一开始对自己专业的不理解,后来慢慢发展成了一种热爱、一种责任。对比“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积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亲近社会、关爱人民,哪怕一个人也可以对社会有益。青年的价值观决定着未来社会的走向,对青年的价值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接着,李鹏老师借用人大成立80年来的五个代表性场景,带领大家回顾了学校发展的历史。
第一个场景定格在1937年,陕北公学成立,根据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的原则制定教学计划。第二年8月份,第一批学生毕业,许多人奔赴抗日前线,毛泽东称陕北公学学生是抗日战争的中坚力量。这是陕北公学对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不朽贡献。值得一提的是,杨开慧的亲侄女杨展从长沙来到了陕北中学,成为第一批学员之一。
第二个场景是在1939年9月的秋日,此时陕北公学已被并入华北联合大学。日寇对晋察冀的北岳山区进行三光政策,华北联大的同学积极分散开来,一部分人断后,其中就有杨展。杨展为了掩护革命同志,在寨北乡滚龙沟西坡壮烈牺牲。华北联大作为唯一一座大规模组织学生加入抗日战争的大学,用生命和鲜血践行着学校成立伊始的承诺和誓言。
第三个场景定格于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正式组建。1950年2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任命吴玉章为中国人民大学校长,胡锡奎、成仿吾为副校长。人民大学成为党创办的第一所学校。
第四个场景则被涂抹了悲伤的底色,指的是从1966年到1976年的“文革”动乱时期。1966年开始的“文革”给中国人民大学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大批干部、教师遭到批斗,各级党政组织陷于瘫痪,全部教学、科研工作被迫停止。1970年10月,北京市革命委员会通知中国人民大学停办,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办的、具有30多年光辉历史和优良革命传统的中国人民大学被解散了。
第五个场景则是1978年始的复校。邓小平曾提出:“人民大学是要办的,主要培养财贸、经济管理干部和马列主义理论工作者。”经过多次的修整完善,如今人大共为国家培养人才20多万,4000多名外国留学生曾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
80年来,中国人民大学承受过苦难,也创造过辉煌。人大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学校,可以说是共和国的第一长子。人大诞生于抗日的烽火,多次濒临死亡线,同时也多次奇迹般地起死回生。人大本身的起伏动荡和中共发展史联系在一起,人大和中国共产党是同呼吸共命运的。
讲座最后,李鹏老师总结道,人民大学的同学一定是大有作为的,可以担当大任的。人大学子一入学,精神上就渲染了实事求是的底色。作为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的人大学子,应具有政治远见,具有斗争精神,不怕困难,在苦难面前永远坚定向前。这样,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顺利解决,历久弥新。
李鹏老师的讲座结束后,姜明老师进行简要总结并对李鹏老师精彩的讲解做出感谢。值人民大学校庆80周年之际,此次讲座使入党积极分子加深了对“修身”的理解,同时在对人大校史的研习中加深了对母校的理解和感情。相信积极分子们能够通过此次培训,能够不断充实自己,成长为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新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