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蒋娴娣同志在延安学习座谈会上的发言
时间:2016-12-05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我叫蒋娴娣,来自教育学院2016级硕士党支部。首先,非常感谢学校给予我们党支书这样一个宝贵机会,奔赴延安进行实践学习。同时,我也十分荣幸能参加此次座谈,跟大家一起交流在延安的所思所感。

我还清楚地记得:出发那天,我给父亲发信息说:爸,我们已经顺利出发,请放心。很快,父亲就用他惯用的短信体一本真经地回复到:“收到,注意安全!到了那边一定要认真学习革命历史,传承弘扬延安精神,今后发挥好自己党支书的作用。”我当时看完只是不以为意地笑了笑,因为对于父亲这种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定着自己又红又正革命信仰的行为,我一直是不解的。直到抵达延安,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宝塔山、杨家岭、陕公抗大等一处处饱经风霜又风貌依旧的革命旧址,聆听了一段段可歌可泣又荡气回肠的英雄事迹后,我才终于明白为什么平日里父亲总是会批评我党性不够高,还总教导我要朴实做人、踏实做事、吃苦耐劳、勇于担当了。因为跟老一辈革命家相比,我做的实在不够。

返程那天,我在微博上po了几张照片,当时是想把此次红色之旅的感悟和反思都一并写下来的,但由于感触太多,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索性只写了四个字:稇载而归。“延安”的官微看到那条状态后,发私信问我对延安的印象如何?作为人民大学的学生又有什么别样的感悟?

我想,作为人大学子,除了对“不怕吃苦、勇于战斗的长征精神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延安精神以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有了深刻理解外,支撑抗日军政大学为党和国家输送大批人才的“大学精神”也引发了我的思考。

“抗大”在办学近十年的时间里,凭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教育方针,以及“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为我党培养出了德才兼备的军政干部多达十多万人。这一成果离不开具有独特价值取向的“抗大精神”。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最为核心和高度抽象的价值追求和品格特征,体现着全体大学人的精神面貌和群体意识。一所没有精神的大学,如同一个脱离灵魂的肉体。只有在“大学精神”的支撑下,一所大学才能经世独立、历久弥新。

我们中国人民大学,能从炮火中走来,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能随着国家的起承转合几经辗转,经受住八十年历史的考验,毋庸置疑,这离不开我们特立独行的“人大精神”。

之所以说它特立独行,是因为人大有一段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人民大学的前身是1937年从抗日烽火中诞生的陕北公学,它凭借“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和“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教学内容少而精;教与学的一致”三原则,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先锋战士。通过合并后成立的华北联合大学,秉承着“团结、前进、刻苦、坚定”的校训,为革命实际斗争的需要而培养革命干部。华北联合大学和北方大学合并后成立的华北大学,提出了“忠诚、团结、朴实、虚心”的校训,到1949年底,共为国家培养干部近两万名,为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建国后,正式组建了中国人民大学,如今已成为“人民共和国建设者的摇篮”。在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文革动荡等一系列重大考验之后,我们现已经朝着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迈进。

随着人民大学的成长,“人大精神”也在继承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与发展。习总书记在参观人大的时候,曾提出寄语:中国人民大学具有光荣的历史传统,学科建设走在高校前列,聚集了一批学术人才,为党和国家的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希望中国人民大学在新时期更上一层楼,希望广大师生员工在新时期认真履行神圣职责,为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作出进一步的努力。这意味着,新时代下的人大孕育着新的人大精神,它还囊括了: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人民、人本、人文”的办学理念;“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办学精神;“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的培养目标等等。

作为党支书或是普通学生党员,除了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外,充分发挥党员自身的先锋作用,带领同学们一起传承发扬新时期下的“人大精神”,这同样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