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3月11日进入校党校接受培训以来,聆听了各位老师们精彩丰富的授课,关于中华民族的统战理论,关于文化核心价值观,关于中国特色经济的发展,关于法律与青年的道德,关于人性之中的“闻木樨香否”……太多的新视野和新观点让我受益匪浅,收获颇多。
(一)青年人的社会担当
校党委常务副书记张建明老师在培训课上告诉我们,共产党为何诞生为何存在,便是因为只要社会存在不平等、贫乏的生活,马克思主义就不会过时。党的使命便是不能忘记“人民的幸福”。而当代,党内某些个别分子违法乱损害人民利益,年轻人为民族为国家的信仰淡化,个人主义的泛滥,的确给治党治国带来了挑战。然而,正如张建明副书记所说,党带领人民走向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路上,如今“巨大的进步”,必定也要承受“巨大的不如意”。我们青年人,唯有树立信念,树立更大的眼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才能承担起未来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的担当。而青年人要有社会担当,首先便是要拥有强大的内心,熔炼自己的本领与组织力,升华一个更加优秀的自己,才能为国家、民主、人民的发展贡献自己一份力。
青年人的社会担当,最基础的便是爱国。正如中央统战部三局局长郑钢淼先生所说,对港澳台和海外侨胞的统战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国家”这个词,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在我心底是像歌词所写那般,“一玉口中国 一瓦顶成家 都说国很大 其实一个家 一心装满国 一手撑起家 家是最小国 国是千万家”。所以在世界的国、在天地的家,有了强的国,我们才有富的家 。对于这片土地这些人民的眷念,大抵便是我们的爱国之情。青年人要爱国,是不自私,是对任何试图分离中华民族的罪恶魔鬼说“不”;是时刻怀着一腔热爱,抛头颅洒热血,对祖国兴亡的“匹夫有责”。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年前范子吟诵过,而今,这也是青年人的社会担当。
(二)价值观,闻木樨香否
18日,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郝立新老师向我们讲述了他心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青年成长”,感慨颇多。健全的社会与人需要什么?也许我们有了政策的扶持,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享受,缺少的只是文化。我们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我们推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导性、普通性、国家性和超越性,面对推广文化熏陶的大环境,我们青年学子们能做些什么呢?我想,也许青年人应该“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批评”。记住这个社会,祖国给予我们的肯定和希冀,用更高的道德标准衡量自己;心中有明镜,从周围之中寻找学习鞭策的榜样,孜孜不倦,砥砺前行;善不以小,小不以不为,从小做起,让社会主义价值观成为心中弘扬的习惯;人孰能无过,过则改之,过则加勉,谨记“藏器勿用”,谦卑待人。“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中华传统价值观告诉我们人之为人,在于“刚健有为,修身养性”。正如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易老师跟我们讲述的黄庭坚悟道的经历,其实道无处不在,文化的熏陶、价值观的导向也同样无处不在。那么在“实事求是”的人民大学,以“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为目标的人大学子们,是否常常扪心自问,闻木樨香否。
当代的青年所面临的信仰缺失,恰恰使我们更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更需要一个撑起民族认同感的信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是中国梦的代言词,更是当代青年们社会担当的具体体现。十几年的青灯走笔,寒窗夜读,如今步入大学殿堂得以继续接受精英教育,作为国家未来建设者的我们,肩上责任更重。我们也许从书本里习得许多政治、经济的硬知识,但一个人的文化觉悟和内涵素养,却往往决定个体的命运乃至民族的兴衰。所以,年轻人们,也许我们迷茫也许我们彷徨,但在此时此刻,请在党的带领下,铭记核心主义价值观,一起用双手搭建我们共同的理想——中国梦想。
(三)行胜于言
3月18日,在法学院党委书记林佳老师的讲座中,我更加明确了依法治国是中国梦的必然选择。目前是中国的改革攻坚期,是社会转型风险期,更是大国成长关键期。而法治是改革持续的关键,法治控制改革的风险,提高改革的预期。如果说上面所讲的核心文化价值观是民族国家的灵魂,法治便是一个国家的规范纲领。作为青年学子,也许我们不能直接参与立法工作,却能通过合理的途径表达我们的看法和建议;而在日常之中,遵纪守法便是对“依法治国”的最大声援。公正法治不能止于口头宣言,须知行胜于言,更是身体力行的实践。
3月25日,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的刘元春老师跟我们谈起中国宏观经济的新常态,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确走上了更高质更快速的发展平台,虽然现在面临产业结构的艰难调整,却也是充满活力与生机。看到一个个数据,内心是不平静的,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至今,党领导着我们一步步走向共同富裕的生活。如今,我更要坚定自己的党梦,为祖国的更大成就身体力行。
这学期的党校培训聆听了许多精彩发言,受益颇深,收获颇大。